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437章 加速发展1(2 / 2)

炼油厂的修复工作也在同步进行,在巨港炼油厂,工人正在更换被炸毁的蒸馏塔,技术人员则在调试炼油设备的控制系统。

炼油厂厂长王志强介绍道:“我们采用了系统提供的新型炼油技术,不仅能提高原油的利用率,还能生产出更高品质的汽油、柴油和沥青。”

“预计两个月后,炼油厂就能满负荷运转,届时华联的石油自给率将基本完成!”

石油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,而华联目前最不缺的就是人力资源。

除了华侨和华国移民,东南亚的当地土着也成为了重要的劳动力来源。这些土着居民虽然长期以来养成了懒散的习惯,但在合理的管理和薪酬激励下,也能胜任体力劳作。

更重要的是,当地土着人口基数庞大,若不能妥善安置,很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。

在苏门答腊岛的公路修建工地上,数万名当地土着正在搬运石料、铺设路基。

他们穿着统一的工装,在华联工程队的指挥下有序工作。

工地负责人赵建军说:“我们给土着工人提供了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工资,还包食宿、提供医疗保障。”

“现在越来越多的土着愿意来工地工作,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,也促进了民族融合。”

与当地土着主要从事体力劳作不同,华国移民大多进入了工厂或参与土地开垦。

在吉隆坡的纺织厂内,来自华国河南的女工张桂兰正在操作纺织机。

她去年随家人移民到华联,如今每月能拿到比在老家高十倍的工资,还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。

“在这里,我们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,比在老家强多了!”张桂兰笑着说。

土地开垦则是华国移民最热衷的工作,东南亚的土地肥沃异常,且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农作物,这对于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华国农民来说,简直是“老天爷赏饭吃”。

在加里曼丹岛的开垦区,来自华国山东的老农正带着家人开垦荒地。

他手里拿着提供的新式农具,脸上满是兴奋:“你看这土地,黑得流油,种啥长啥!在老家,哪有这么好的地啊!”

为了鼓励移民开垦荒地,华联出台了极为优厚的政策:新开荒的土地三年内免征赋税,三年后只需上交一成的粮食产出作为田亩税。

这一政策彻底点燃了华国移民的开垦热情——要知道,在华国老家,许多佃户需要将六成以上的粮食上交给地主,辛苦一年却连温饱都难以解决。

在中南半岛的开垦区,移民们用提供的拖拉机开垦荒地,用化肥改良土壤,用新式种子提高产量。

仅仅半年时间,这里就开垦出了超过三千万亩的耕地,种植了水稻、玉米、橡胶等农作物。

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规模移民,到年底时,整个华联控制区域新增的耕地面积已超过2亿亩。

这些新开垦的土地,不仅解决了华联的粮食自给问题,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。

在橡胶种植园,工人正在收割橡胶;在甘蔗种植园,收割机正在收割甘蔗;在水稻种植区,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。

移民们看着丰收的景象,脸上满是喜悦。许多家庭都给宋天立了长生牌坊,每天供奉香火,他们说:“是宋司令给了我们好日子,我们一辈子都感激他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