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的场景,在东南亚各地不断上演。华侨青年们带着对殖民压迫的愤怒、对民族尊严的渴望,踊跃报名参军。
仅仅一周时间,报名人数就突破了十万,远超招募计划的预期。
负责招募工作的军官看着源源不断前来报名的青年,感慨道:“这就是华人的凝聚力啊!只要我们团结起来,就没有打不赢的仗!”
海军的招募也在同步推进,且标准更为严格,德黑兰会议让华联上下彻底放弃了对西方的幻想——没有强大的海军,就无法守护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,更无法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真正的话语权。
此前,马来半岛的不少造船厂遭到日军破坏,但由于华联国防军进军速度过快,日军的破坏并未造成毁灭性打击,大部分设备和船台得以保留。
海军印度洋司令沈鸿烈站在槟城造船厂的船台上,看着工人正在修复的驱逐舰,眼中满是期待。
就在几天前,海军再一次收到了宋天花费1200万功勋值,从系统中兑换了两艘航空母舰、一艘战列舰以及十二艘驱逐舰、八艘潜艇。
当这批战舰抵达船厂时,沈鸿烈激动得彻夜未眠:“有了这些主力战舰,我们华联海军就能真正在南海立足了!”
与此同时,系统的智能兵工厂也开始全力生产海军舰船。
在智能兵工厂内,机械臂精准地焊接着船体钢板,自动化生产线将零部件组装成舰载火炮,机器工人在流水线旁有条不紊地忙碌着。
而在现实中,好几家新建的船厂收到了大批全新的订单,负责人介绍道:“有系统提供的图纸和配套技术,我们的造船效率比传统工厂提高了三倍以上。”
除了新建舰船,修复受损船厂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在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巴生港船厂,工人正在更换被日军炸毁的船台轨道,工程师们则在检修龙门吊等重型设备。
当地华侨企业家陈振明主动捐赠了一批钢材和设备,他说:“华联是我们华人的希望,能为海军建设出一份力,是我们的荣幸。”
随着新建舰船的开工和受损船厂的修复,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舰运动在华联控制区域展开。
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造船厂,第一艘国产巡洋舰的龙骨已经铺设完成。
马来半岛巴厘巴板造船厂,工人们正在为潜艇安装声呐系统。
沈鸿烈看着海军力量一天天壮大,信心满满地说:“再过两年,我们华联海军就能成为西太平洋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!”
海军建设需要大量石油,而华联目前仅靠缅甸出产的石油,已经难以满足需求。
随着大批舰船的加入,海军的燃油消耗与日俱增,同时,华联境内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——从兵工厂到纺织厂,从机械厂到化肥厂,每一家工厂都需要石油作为能源。
此外,各地的修路工作也在持续推进,修建公路和铁路所需的沥青,同样依赖石油加工。
为了解决石油短缺问题,苏门答腊岛的油田和炼油厂修复工作被提上了紧急日程。
在苏门答腊岛的米纳斯油田,华联石油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在检修抽油机。
此前,日军占领期间,油田的部分设备遭到破坏,但储油层并未受损。
工程师李建指着油田的钻井平台说:“我们已经修复了一三十口油井,预计下个月就能恢复到战前产量的七成。”